|收藏本站

吴佩孚的借刀杀人计

2015-04-03 09:00:13

可湖南的战报很快传来,谭延闿自从被赵恒惕这学生驱遂后,选择了尽弃前嫌,向孙中山先生投诚,在孙中山先生的资助下,谭延闿决定发动他他湖南的全部军力对抗赵恒惕,试图夺回他湖南督军的位置,兼任两湖巡阅使的吴佩孚可以很直接地看到,在直奉战争中,曹家对直军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相反,吴佩孚的手下败将赵恒惕却在直奉战争中间接的起到了一臂之力,赵恒惕在退守湖南后,却开始像模像样地把精力投到了湖南宪政运动的实践中去,这与吴佩孚所倡导的“国民大会”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所不同的是赵恒惕的宪政是应用到省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集合了宪政、共和、联邦主义的先进自由民主的政潮,赵恒惕也按照宪政的程序顺利当选为湖南省长,把持了湖南的军政两手大权。


而在直奉战争中,孙中山先生的北伐计划是决定从湖南借道,可是赵恒惕当即拒绝。逼得孙中山只得将李烈钧和许崇智的北伐军绕道从江西北上,这一绕道受到了江西陈光远江西军的堵截,彻底延误了响应张作霖反直联盟的同步伐直的计划。赵恒惕无意中帮了吴佩孚的直军胜利。这时是吴佩孚回报赵恒惕的时候了。但吴佩孚有着更为广阔的军事排盘,现在他的直军队伍,刚经大战需要休整,其实再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发动大规模的南征大战,但他手头有的是在直奉战争中缴获的大量兵械武器,所以一个更大军事计谋在他的洛阳公署形成。


吴佩孚相中了一位民国的老人物,当年的两广王陆荣延,这位陆荣延从第二次粤桂战争后,面对着广西蜂拥而起的自立军毫无办法,只好下野逃到上海做了了寓公,当政其实就像吸鸦片一样,有着极大的上瘾性,他始终图谋着回到广西,而吴佩孚给陆荣延创造了一个上好的机会,他愿意提供武器助陆荣延东山再起。很快陆荣延带着吴佩孚的厚望回到了广西,但是这不是无条件的资助,因为吴佩孚要求,陆荣延必须调动广西军相助湖南的赵恒惕平定谭延闿,有了军队还有啥不好说的,两人一拍即合,带着吴佩孚的兵器以及陆荣延当年的威望,广西军重新再勉强拉到一齐,当年陆荣延的部下沈鸿英见陆荣延重归广西上,表示愿意服从,陆荣延很快就攻占桂林,派出马济为援湘军,与此同时,吴佩服让湖南的张福来也向征性地调动一下直军的队伍,在广西军和中央直军的共同震摄下,谭延闿失败了。


可是吴佩孚就那么放心这个当年两广王就这样东山再起么?如果按这样计划。不就造成去了一个孙中山,却来了一个陆荣延,不是,他还有更大的一着釜底抽薪的绝棋,就是沈鸿英还有广东最大的实力派陈炯明,其实从洛阳公署的秘书长张其锽他主动动身南下,然后利用关系,公开向沈鸿英和陈炯明许诺,如果能够团结精诚合作,共同反对孙中山。那么愿意任命沈鸿英为广东督军,任命陈炯明两广巡阅使。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啊。


但诱惑归诱惑,陈炯明其实并没那么容易上当,他知道,背叛孙中山先生会是什么样的后果,陈炯明也从此背上“叛党叛国”的帽子,他在广东彻底失去面子这种政治工具,他不值得担负这种风险,但是陈炯明看到了赵恒惕在湖南的宪政实施得如此顺利,他其实也想有所作为,而孙中山先生一再的北伐要求,在陈炯明眼中无异于是以卵击石,随着陆荣延再回桂林,孙中山最担心的后方问题发生了,于是他赶紧召集全部的领导人到梧州商议对策,可是这时的陈炯明却以请假为由,拒不参加会议。


既然现在直奉战完了,而吴佩孚居然同意陈炯明为两广王的消息同时传到孙中山先生耳中。孙中山生气了,他决定暂缓北伐,把所有北伐军调转头来先清除这个党国内的叛徒。于是孙中山先生下令,免除陈炯明一此职务,这时胡汉民急了,赶紧跑到惠州劝陈炯明向孙中山先生认错,陈炯明拒绝了,孙中山先生更生气了,干脆下令夺去陈炯明总司令的军权,而在广州的陈炯明坐不住了,他下令直接暗杀参谋长邓铿,囚了廖仲恺,下令炮轰孙中山所在的总统府,直接把孙中山先生逼到了永丰舰(即中山舰)上,把孙中山先生逼出了广东。同时宣布,驱遂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国会议员”因为广东境内也要开始实施宪政活动了。


而沈鸿英其实没有中吴佩孚的圈套,他只知道凭他的实际根本无法与目前的粤军对抗,但是陆荣延面对着老家南宁那边新兴的军队势力不加剿除却来占领自已桂林的地盘,自然也是不愿意,很快,沈鸿英也宣布再次独立。吴佩孚以此为由再不给予弹药,陆荣延的东山再起之梦想也随着破灭。自此再也无恢复生机。


无形中,吴佩孚不费一兵一卒,单单只用一石三鸟的计划,就把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的问题全部解决,直接了当地破坏了反直三角联盟中孙中山的这一重环。你说这是阴险呢?还是谋略?


原文:吴佩孚的借刀杀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