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国家级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进入课堂,开展新课程实验。课题组秘书长张健表示,传统文化进入高考是必然趋势。近期公布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中,全国25个省份高考要统一命题,并研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还说,在高考中应该出现楹联对仗和诗词歌赋创作类试题。(3月31日《京华时报》)
传统文化进课堂,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接受熏陶,汲取前人智慧,这点恐怕没有异议。特别是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的哲学素养和思想韬略,比如高考语文中通过政论或申论这种传统文化论述题,考查学生对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尝试。但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楹联对仗和诗词歌赋创作,则需要慎之又慎。
不是说楹联对仗不好,不是说诗词歌赋欠雅,相反,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王冠上十分耀眼的宝石。但是这类文学样式,因为有着独特的规定,常常成为思想张扬的羁绊,限制着情感的表达。比如楹联这种体裁,就有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等等要求;且在一副联中,不能有字的重复。以结构一致为例,上联如果是“2、2、3”,下联也应该是“2、2、3”,就像“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柳絮”与“桃花”相对,“打残”与“吹散”相对,“连夜雨”与“五更风”相对;出句和对句都是主-谓-宾结构,且主宾倒置,才符合对仗要求。你不能写成“柳絮打残连夜雨,五更风吹散桃花”。尽管意思没有变化。再者,它比诗句要求更严,就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诗没有问题,作楹联就不合格。这就是楹联创作的难度,也是楹联欣赏的魅力。
诗词歌赋亦是如此,比如七律中的颔联和颈联,都必须符合对仗的要求。要想写好诗词歌赋,没有多年修养,恐怕难以提高。现在高考中还要出现这类试题,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遣词造句写出佳作,实在是无法设想。况且,诗也要有感而发,统一命题怎么创作?所以,此类考试应该谨慎,作为考察,也就足以。
毛泽东在给臧克家的信中曾经建议:“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个主张,也得到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美国著名教授、诗人加里·施耐德的追捧。时代在变迁,文化在发展,每个时代都有与之适应的文体。唐诗、宋词、汉文章,自有其各自兴盛的原因。如今传统文化进课堂,这个当然没有错,但哪些是考察内容,哪些是考试内容,还是应该科学区分。不要因为今天“弘扬”,就抵消了近年一些地方语文教材尝试缩减古文篇目减轻学生负担的努力,干一些反反复复的蠢事。八股文也是传统文体,难道也要考试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