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托马斯29日称,美国欢迎日本将空军巡逻区域扩展至南中国海,原因是南海的“中国渔船、海警和(海军)比邻国强大”。美国亚太地区最高海军指挥官如此公开呼吁日本在南海制衡中国,还是很罕见的。
相对于早已出现的岸基反潜巡逻机,舰载直升机虽然有航程短、载重能力低、持续攻击能力弱等不足之处,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起降灵活,不需要专用平台,从小到千余吨的轻型护卫舰到大至数万吨的航空母舰均可使用。然而,我国目前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航空反潜的作战能力都不尽如人意,反潜这块短板直接制约了中国海军的发展。
由于舰载直升机可随舰艇机动到任何海域进行作战,所以其航程较短的问题并不会对其作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而其机动灵活、反应迅速、低空性能好等特点也是岸基反潜巡逻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舰载反潜直升机成为一个国家海军综合反潜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舰载直升机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巨大差距。
中国海军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采购了“超黄蜂”反潜直升机,但直到到21世纪初,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了近15艘具备搭载直升机能力的一线主力战舰,而具备实战能力的反潜直升机仍只有早先引进的4架AS565“黑豹”,数量上根本无法满足需要。一些外国媒体形容中国海军外出远航几乎“赤身裸体”。
很多情况下,这些驱护舰上只能少带或不带AS565反潜直升机,而用非作战型直-9舰载机进行日常作战、巡逻和搜救,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海军海上作战能力的提高。此时继续引进AS565反潜直升机的可能性已很小,加之完全依赖引进对中国海军的长远发展不利,所以加快国产舰载反潜直升机的研制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直-9C反潜直升机的研制计划启动于1993年。国内直升机技术能力的相对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直-9c的研制进度。尽管直-9C的平台在1995年就完成了试飞,但相关雷达、声呐系统的研制和测试工作一直到2002年才陆续完成,后来又经过近1年多的改进,真正完整的直-9C才最终在2004年设计定型,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
直-9c与引进的AS565反潜直升机在外形尺寸上基本相当,旋翼桨叶同样被设计成可折替式,并增加了机身固定点,但直-9C的机体、动力及机载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特别是在机载设备方面与AS565有很大不同——不仅探测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攻击力和适应能力也明显增强。
直-9C机身两侧各设置了一个外挂架,在执行反潜作战时可外挂2枚鱼-7国产新型反潜鱼雷。该鱼雷结合了意大利A244S和美国MK46反潜鱼雷的特点,沿用了A244S的弹体结构和与MK46相似的多波段主被动声制导系统及新式动力装置。
直-9C反潜直升机在2004年设计定型后产量并不大,数量上基本保持每年个位数的增加。截止到2007年,估计直-9C有10多架投入使用,加上原来引进的AS565反潜直升机,仍然不足以满足中国海军一线主力驱护舰的配套使用。这些推迟导致到2008年左右,才有像样的海上舰载直升机反潜能力。
90年代中期,中国与俄罗斯达成了2艘“现代”级驱逐舰的采购计划。作为该舰引进计划的一部分,中国陆续采购了10多架苏联70年代中期研制、80年代初服役的卡-27反潜直升机的出口型——卡-28。此举使许多人认为,在国内反潜直升机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引进卡-28来解决舰载航空反潜问题。
同时,中国在90年代末开始建造的新一代驱护舰,甚至像补给舰这样的辅助舰艇也决定采用卡-28作为舰载机,这些舰艇上的机库和起降平台也都是为满足卡-28的停放和起降要求设计的,这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向人们内舰载航空反潜力量的主力,而正在研制的国产直-9C反潜直升机即使服役,也只能作为“配角”在中国海军中存在。
实际上,被许多人看重的卡-28反潜直升机与这个时期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其它很多装备一样,只是一种特定时期的过渡装备。但卡-28与一些过渡型装备不同的是,该机只是作为“现代”级驱逐舰引进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计划。
除担当中继制导任务外,作为一种中型反潜直升机,卡-28整体性能也远远超过同时期西方广泛装备的SH-3“海王”和SH-2“海妖”反潜直升机。即使与80年代中期服役的美国最新型SH-60B“海鹰”反潜直升机相比,卡-28在一些技战术性能也旗鼓相当。
由此可见,卡-28的引进对当时中国仍然十分薄弱的舰载航空反潜力量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特别是在国产直-9c还没有完成研制的情况下,卡-28的反潜能力的确非常出众,集当时国内使用的“超黄蜂”、AS-565反潜直升机的诸多优点于一身。
卡-28虽然有较好的技战术性能,但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设计的,在雷达、电子设备方面与现代西方反潜直升机存在很大差距。虽然中国订购的10多架卡-28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改进幅度仍然十分有限(只限于敌我识别和一些导航、通信系统),即使与国内研制的直-9C反潜直升机的电子设备相比,卡-28在不少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卡-28反潜直升机的机载设备能否在面对现代高性能潜艇(如美国的“弗尼吉亚”级、“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时有较好的表现?谁也不敢确保,目前俄罗斯也没有计划对卡-28进行现代化改装。中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虽然可以完成相关电子设备的研制,但整机改装仍然需要俄方提供很大的技术协助。
卡-28使用的ATR-3反潜鱼雷虽然最大航速可达60节,但其制导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抗干扰系统的能力也较为有限,特别是对“洛杉矶”级核潜艇的后期改进型及安装有高效消声瓦的现代常规潜艇(如日本“亲潮”级)的打击概率远低于西方普遍使用的M-46 Mod5型、M-50等324毫米轻型反潜鱼雷。
目前,直-9c反潜直升机与英、法海军大量装备使用的“山猫”反潜直升机在绝大部分性能上处于同一水平,其最大小足就是无法携带声呐浮标,使其在担任反潜警戒任务时存在很大欠缺。作为内部装有声呐和放大器、借助天线和反潜直升机进行联系的一种水声探测设备。
很显然,声呐浮标的作用对于现代反潜作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美欧及苏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反潜直升机上装备声呐浮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经与航空吊放声呐一同占据了现代舰载反潜探测设备的半壁江山,而我国在该领域虽然很早就研制出声呐浮标,却苦于没有携带的直升机。
据军事人士称,目前,中国海军现有带机库的驱护舰有52艘左右,而我国海军具备反潜能力的直9C和卡28直升机仅34架(不含搜救用的直9、卡28和反舰用的Z9D,共12架),缺口近20架,甚至达不到“一舰一机”的水平,舰载反潜机的配置成为制约战斗力生长的软肋,更成为中国海军发展最尴尬的一件事。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在7月22日发布文章称,中国的步步紧逼严重威胁到了美国霸主地位,美军十分需要找出中国的致命弱点,采取遏制性措施。该文章找出了中国的五大弱点,排在第一的是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太弱,发现不了美国潜艇,美国强大的攻击型潜艇拥有歼灭中国东海和南海舰队的实力。
为了解决随舰反潜直升机落后的问题,我国自2008年开始立项研制直18F型反潜直升机,该机的综合性能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问题是该型直升机主要是作为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的配套反潜直升机来研制,这种大型直升机太重,多数舰艇无法搭载。中国海军又出现了有机“不能上舰”的尴尬。
图片为用于人员搜救的直-9C型直升机,该直升机也和直18F一样是航空舰载机配套工作的一员。不论子系统的先进程度,还是系统的集成度和磨合度,直-18F还不如SH-60的最新改进型;虽然其平台适应性确实很低,目前除了航空母舰和大型两栖攻击舰之外几乎别无去处。
对比日本海上自卫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海军随舰反潜直升机的落后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海上自卫队组建的“八八”舰队,即所谓八艘作战舰艇及八架反潜直升机,而进入21世纪初,日本海上自卫队的4个护卫队群均成为了“九十”舰队,即9艘舰艇和10架直升机。而在装备新型直升机航母之后,日本自卫队的反潜直升机合计超过了中国的两倍。
目前,中国水面舰船的反潜装备需要全面提高,尤其是国产舰载直升机,首要需解决缺乏专业反潜设备的问题。此外,各类新型舰载反潜武器,如远程火箭助推鱼雷、拖曳声纳、磁异探测器等等,也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研发。以直20为基础发展新型反潜直升机已经志在必行。
面对美军大量的高速核潜艇,中国现有的反潜兵力难以进行有效克制。尤其是在远海海域,中国航母以及远洋作战舰船,在缺乏足够反潜手段的条件下,将遭遇很大的水下威胁。
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托马斯29日称,美国欢迎日本将空军巡逻区域扩展至南中国海,原因是南海的“中国渔船、海警和(海军)比邻国强大”。美国亚太地区最高海军指挥官如此公开呼吁日本在南海制衡中国,还是很罕见的。
中日两国官方都还尚未就此回应。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将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如果日本真那样做,中国将采取反制行动是可以预期的。
日本对在南海地区发挥作用一直很感兴趣,但我们希望东京克制自己的这一欲望,三思而行。
日本对南海来说是完全的域外国家,即使南海对它意义重大,它与中东、欧洲的海上交通都经过南海,也改变不了它无资格插手南海纷争这一基本规则。中国不断公开宣示南海的自由航行从未受到阻碍,日本没有理由派自己的航空自卫队进入那里,它休想改变南海地缘政治格局,充当南海纷争的一个玩家。
美国在南海有军事存在,这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南海周边国家忍了。但南海不是美国人说了算的地方,美国没有权利想拉谁就拉谁进来,肆意推升南海的军事紧张。
南海地区不会允许日本成为“第二个美国”,也不会允许这个区域出现美日军事同盟的影子。个别国家的支持不代表整个地区的态度,中国的意见必须受到尊重。
如果日本强行派航空自卫队进南海巡逻,中国有必要采取严厉措施予以回敬。中国可考虑届时宣布南海防空识别区,加快、加大在南海的基地建设。中国还可与俄罗斯加强在东北亚的军事合作,牵制美日同盟。
美国鼓励日本军事力量进入南海,表明其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些力不从心,需要日本的更多力量予以填补。罗伯特·托马斯29日的表态是华盛顿观察中国反应的探测气球,中国需要以毫不含糊的回应来影响美日的日后决定。
日本航空自卫队如应美国之邀进南海,就如同美日同盟正式跨进南海。这比双方宣布该同盟适用于钓鱼岛是更加严重的升级。这应被视为对中国的公然挑衅,是把中国公开作为“假想敌”的行为。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应是空前严厉的。
在此我们要奉劝东京几句。日本对中国崛起有担心,加强了一些对华防范措施,这些大体是可以理解的。但日本必须有红线意识,它不可在反华的方向自我放纵,变得歇斯底里,最终使自己成为现代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敌人。
陷入与中国为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即使日本想重新走军国主义道路,这样的冒险也是其不可承受之重。亚太的力量格局相当诡谲,不是日本押一个宝跟定一个大哥就万事大吉的。日本不应把对美国的“死忠”变假成真,充当美国指哪打哪的炮筒子。
中美是亚太大国,在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两国轻易不会撕破脸。如果美国把日本使劲往前推,中美有可能围绕东京上演大国间的特殊游戏,届时它对东京的危险肯定要高于对中美的风险。希望日本聪明些,千万别稀里糊涂的,以为自己可以反过来玩弄中美这两个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