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兰1950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饶阳县。1965年8月,15岁的她去辽宁省鞍山市工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学习。1969年11月从学校毕业后,孙春兰留在鞍山并被分配到鞍山钟表总厂工作。
孙春兰在老工业基地辽宁工作了36年之久。这其中,1994年孙春兰升任辽宁省总工会主席,次年跻身省委常委,45岁即跨入副省部级官员序列;1997~2005年任辽宁省委副书记。这期间,她还于2001年至2005年出任副省级城市大连的一把手。这也是孙春兰首次主政一方。
2005年,孙春兰离开“北方明珠”大连,进京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晋升至省部级正职官员序列。彼时,全总主席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王兆国兼任。
在全总工作4年时间,孙春兰所做的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主持起草《劳动合同法》,该法于2007年“两会”期间与《物权法》同时通过。此外,她任内重点推动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外资、港资、台资企业中建立工会,以便协调劳资双方矛盾。
此时的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处于落实的关键阶段。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福建的经济总量在东部沿海十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平均水平的84%。当年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到2012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在产业结构方面,福建经济早些年最为外界所熟悉的仍是泉州的纺织、鞋帽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不仅占比不高,而且缺乏代表性的企业。这样“过轻”的产业结构,一旦国际市场下行、经济形势走低,结构短板立即凸显。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近几年福建的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该省的产业结构正经历一个由轻到重的变化,产业结构更为丰富。
2012年,孙春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数十年来首个直接跻身中央政治局的女省委书记。其后不久,孙春兰北上天津,担任天津市委书记。
2006年以后,在一系列大项目、大投资的带动下,致力于打造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近年来增速高居沿海第一,甚至全国第一。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两个中心城市,京津的合作和融合一直是区域内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