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双11“网购潮”后 电商遭遇退货之痛

2014-12-31 04:45:47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退货作为消费者一项正当权利,不仅在实体店可行,国家在电商领域专门推行了“7天无理由退货”规定。但对于每年重大节假日促销销售额激增的大小电商来说,物流成本远高于实体店的退货,成了不可回避之痛。


对于每年的“双十一”开始前一个月是物流最忙的阶段。事实上,这样的忙碌不仅备战“双十一”,也为“后双十一”退货在做准备。工厂大量的货输送给不同电商,迅速抵达全国各地配送中心,再下发到相对应的快递公司仓库,这场始于每年9月底的商品大迁徙考验着物流的各个环节。


但退货话题,依然成了物流公司为电商企业竭力守护的秘密,因为这些电商企业是其“客人”。“客人们”比外界更想知道彼此的退货率,因为这关系着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采购与经营状况的较量。


以物流公司建设成本为例,粗略划分,物流服务业务为两种:传统零售、电子商务。作为承运商,中转货物所需的建仓成本是公司必然支付的,这块增长非常大,包括买车和投入人员成本。另一块成本巨大的是打造IT物流系统。对于物流们而言,这些支出如同已经启动的过山车,只能往前而不能按下暂停键。


物流公司的成本与退货之间有何关联?很简单,出货,对于物流公司、电商等而言,期盼是一条射线,从一个点发向另外一点,不要返还,完成买卖并实现买卖双方的皆大欢喜。但退货,相当于所涉数方再以买家为点,往回画一条射线。对广大消费者而言,这是一项可以行使的权利,对于这条射线上一步一流程的接力点而言,却是物流资源的重复支付。


物流与电商双方对货物承载的功能不同,前者主要为对货物进行暂存、补货,后者主要将所有货物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分拣。“双十一”的退货量要到12月份才到物流公司,因为那时,退货将通过物流公司流向供应商,公司将其集中并来回,一个月之内,再集中退回给工厂。退货对电商来说不太好讲,退多退少,谁都不说,比较敏感。


每次促销大战下来,尽管各家电商对各自的退货率守口如瓶,但不同的商品退货率高低不同,这对经营不同种类商品的电商们来说,由此承担的退货成本各有差异。


电商们都实施了“七天无理由退货”,客户购买商品7日内(含7日,自客户收到商品之日起计算),在保证商品完好的前提下,可无理由退货(部分商品及品类除外)。但也依据“新消法”相关规定,划分出部分商品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产品,比如,个人定制类商品、鲜活易腐类商品、在线下载或者拆封的音像制品、食品、保健品、个人护理用品、贴身用品、虚拟商品等。


“食品、快消、洗化类”等产品的退货率均会因产品自身所具备的属性原因,较少发生退货。食品退货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约不到1%。同时,以家电销售为例,可以在实体店看完货再到线上购买的家电退货率大约仅在2%左右。为了避免更多退货事件,对线上图片展示、产品价格的直观性和顾客快速购物的便捷性,都特别加以注意。


电商产品退货率最高的品类应当集中在服装、鞋帽,退货率大概在10%以上。顾客退货原因主要是收到货物后,认为产品与想象中有所差别;其次是消费者冲动消费;再者就是商品质量问题导致退货。


退货的确给电商带来了成本支出,主要表现在物流、商品破损率、商品周转运输等。退货对电商企业造成的最大成本是:物流、财物、人员以及重新办理退货手续的流程。(来源:山西日报)


原文:双11“网购潮”后 电商遭遇退货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