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彰中国大学杰出捐赠校友、弘扬慈善捐赠文化、促进高校提高校友服务水平、营造校友捐赠的良好氛围、激发大学校友的捐赠热情、推动中国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最新公布2015中国大学最慷慨校友排行榜100强。自2010年起,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已经连续6年独家发布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中国大学最慷慨校友排行榜等榜单,并在国内率先将“校友捐赠额”作为评价指标引入中国大学排行榜。报告总负责人、艾瑞深研究团队总监赵德国指出,2015中国大学最慷慨校友排行榜统计的捐赠人是我国大陆地区高校的校友和教师等,全部采用公开数据。其中,“大学校友”是指我国大学1952年(含)以后毕业或就读过的学生,且单笔金额在10万以上的大额捐款;“教师”是指大学现任与离任教师,对捐赠金额不做限制,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12月。
相比而言,由于国外捐赠文化比国内更加成熟,社会对二者的关注度在国内外有天壤之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厦门大学博士冯用军副教授分析指出,捐赠国外名校比捐赠国内高校更容易出名、更具吸引力、更容易吸引眼球,于是部分中国富豪选择向海外名校捐赠巨额资财,如张磊、潘石屹、李嘉诚、陈乐宗等。中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教育慈善捐赠的有关法律法规,尽可能为捐赠者和受捐高校提供便利,特别是落实校友捐赠无差异配套和捐赠免税、中国大学应更加关注在校生的成长成才和教师校友的可持续发展,以立德树人为依归重塑校园捐赠文化,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社会大众应更加开放客观公正看待富豪校友和大学校友捐赠,合法合理监督大学校友捐赠,为校友捐赠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教育强则国强,人才兴则国兴。教育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捐资教育青史留名,教育慈善百世流芳,相对而言,教育慈善捐赠是一个长效事业,投入多见效慢,捐资教育很难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校友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动力源,与欧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校友捐赠工作起步比较晚,我国高校校友捐赠总额相对较少,校友捐赠事业“方兴未艾”,需要中国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师生校友等的共同发力、全力推动。对此,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建议:
1、修改完善国家高等教育捐赠激励政策,地方高校有权获得政府捐赠配套。2009年,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向高等学校捐赠,拓宽高等学校筹资渠道。2009年起中央财政设立配比资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但目前政府给予的捐赠企业的优惠政策并不多,在税务减免方面操作不够方便,加之地方高校无法公平获得中央级高校的捐赠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友捐赠的积极性。
2、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全校要关心校友发展,提升校友服务水平。校长是校友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友捐赠是检验校长执行力和考验校长执行团队智慧的核心标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校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设立独立的校友组织体系,积极主动联系海内外各行业校友,赢得了校友的尊重并获得了校友的积极响应,激发了广大校友的捐赠热情,成功校友你追我赶,大额捐赠此起彼伏,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河。
4、社会对捐赠校友的事迹宣传不够,无法广泛弘扬捐赠文化,激发校友的捐赠热情,彰显出高校办学水平。校友任何一笔捐赠不仅具有极高的物质价值,更创造出巨大的精神价值,不仅体现出其本人回报社会、回报母校、感恩母校的内在情感,更会对师生校友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更多的学子回报母校的培养之恩。对于高校而言,也是体现出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价值所在,校友的捐赠不仅为母校的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财力支持,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影响力和号召力。
5、高校校友捐赠太过功利化,列个募捐的清单,坐等校友捐赠,主动积极联系和服务校友的意识不强烈。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好的大学校友捐赠金额较大,大学的“造富能力”与校友“创富能力”直接影响大学“校友捐赠额”。 统计发现,企业家校友捐赠率偏低,个别高校虽富豪校友众多,但是这些校友捐赠人数和金额甚少,尤其是不同母校的同一校友捐赠差额较大;个别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招生轻学生德育,教职工校友服务意识不强,对师生校友关爱不够,本科生不感谢母校,研究生不感谢导师,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