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农村土特产品包装上印上了二维码,农村老太太开起了淘宝店。农副产品因为插上了电子商务的翅膀,从此飞出大山走向世界。笔者出生在丽水,长大后离家求学工作,却一直对家乡的味道念念不忘,但苦于距离遥远想买也买不到。此次考察发现,农村电子商务使这一念想终于达成。
在丽水市缙云县一户农家,一位老人正在制作纯手工缙云土面,这是笔者小时候外婆的拿手绝活,但近年来正面临失传的境地。老人告诉笔者,以前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喜欢吃土面,但后来生活好了以后,吃的人好像少了,因为上了淘宝,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来买,这个手工艺又传承了下来。
为什么叫土特产?就因为“土”在那方水土,“特”在那个手艺,纯绿色、无污染、无添加,这些是现代化食品工艺无法取代的。所以,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尝到来自家乡妈妈的手艺,回味童年的味道,怎能不满口余香呢?
第二幅画面是在著名的“淘宝村”——缙云县北山村,一座二层楼的小洋房内,一位48岁的大姐正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用键盘与客户交流,原来她是一家户外用品网店的客服人员。这一幕实在让人感觉有些惊讶,只能说以往年近50的农村妇女形象太深入人心,怎么也联想不到她们会和现代化的“电商”产生交集。
这位大姐告诉笔者,以前像她这般年纪的农村妇女,确实也就是在家里带带孙子、做做家务打发日子了,但这几年,村里兴起了开网店,与其在家里没什么事做,不如出来多干点活赚钱,正好现在网店缺人手,像她这样年龄大一点的,只要下决心学会上网,上岗不是问题。如今,她一个月能赚2000多块钱,要搁以前,差不多一年才赚得了这么多。
与这两个案例相呼应的还有两个现象。最近丽水出现两个比较有意思的“化学反应”:一是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和在外创业的农民重新回到农村,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搞起了农村电子商务,如今,从业人数已经达到2万多人,是三年前的4倍。
二是农民在家门口的电商服务站,拎着自家的土特产进去卖,从网上“赶集”买东西回家。这样的服务站,一年多时间丽水市就建立了500多个。这就是丽水农村传统经济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我们看到,近几年,在发达地区和一二线城市渐趋饱和之后,新兴地区和农村市场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极力拓展的新蓝海。在2014年,吹响了农村电商运动的号角。
今年10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重点推进6大领域消费,其中第一条就是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
说到这儿,笔者回想起上个月李克强总理赴浙江考察时,首站就来到“中国网店第一村”——浙江义乌青岩刘村,对此也表现出政府对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大众创业的支持。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可以做全球生意的“电商扶贫”模式已经在经济落后地区发挥出脱贫的功效,这种模式正在把身处大山无人知的优质资源转化为经济竞争的优势。这一模式在中西部将会发挥出更加明显的“造血”作用。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拥有着发达地区所稀缺的好空气和好生态。
丽水缙云的北山村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如今依靠在淘宝做户外用品产业变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吕林有从小因病致全身肌肉萎缩,日常生活只能靠母亲和兄弟接济,做上淘宝店的生意后,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承担起了赡养母亲的责任。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还提供了一条“就业本地化”的路径。淘宝村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部分农民加入电子商务网站,面向互联网连接的大市场发展特色产业,从而扩大了本地就业,实现了离土不离乡。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测算,全国淘宝村活跃卖家数量超过7万家,累计带来直接就业28万人以上。
2014年春节期间,山东省曹县大集乡返乡的年轻人在县城车站、乡间街道纷纷收到政府组织派发的传单,那是当地政府致返乡务工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信中写到:家乡已张开无私的双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创业的大门。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让我们跟上时代的节拍,在家里,敲打着键盘,奏响青春创业的乐章。
农村电子商务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也将带动农村消费潜力。与普通农村相比,淘宝村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收入更高而且习惯网上购物。以江苏徐州的沙集镇为例,2013年从这里发出的淘宝订单达7.8万笔,总额1322万元,人均网购220元。其中,卖家最为集中的东风村,全年发出1.6万笔订单,总额550万元,人均网购达1100元。根据当地政府的数据,东风村2013年人均收入2.98万元,超出全省农村人均收入119%。
据预测,基于淘宝村的自我复制和政府推动的双重因素,未来5—10年,淘宝村的数量在中国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并最终实现常态化,即电子商务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常规生产力要素,从而完成农村经济竞争力的一次重要升级。
(责任编辑:DF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