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三区统筹 融合发展 缔造共赢新常态

2014-12-29 22:03:36

今年,白云区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预排位第二名;高新区总共引入65个大数据及相关项目,快速迈入大数据时代;贵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惠普、博奥生物等31家企业“巨头”将在贵阳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三区统筹、融合发展”的思路下,高新区、综保区、白云区跳出原有辖区范围,开始在更广的地缘上谋求发展。三区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产业定位,互通优势资源,在高新区、综保区两大改革、创新、开放“急先锋”的带领下,以白云区为大后方,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型发展模式。


扶“云”直上


打造大数据产业样板区


2014年,高新区培育、聚集大数据及关联产业企业503家,“云上贵州,数聚高新”的发展态势日渐凸显;


高新区成功申报全国电子基础元器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为2014年省内唯一获批筹建的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全国首个电子基础元器件产业获批筹建区域……


面对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贵阳高新区,正在全力打造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样板区的大道上砥砺前行。


定规划,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链


今年年初,自省、市作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战略部署后,高新区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努力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链的目标。根据规划,2016年底,高新区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将约占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总产值的55%,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达成这一目标,按照“三区统筹、融合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高新区迅速确立了“一廊三园七中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引进相关项目。年初以来,高新区总共引入65个大数据及其相关项目,并以最高的标准、最快的速度促成这些项目的尽早落地。目前,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大数据产业人才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已投入使用。


通过“一廊三园七中心”的建设,高新区也构建出一条覆盖研发、人才、金融资本、端产品制造、数据储存、数据挖掘处理等环节的大数据产业链,让大数据从“云”端落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项目。


抓配套,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围绕大数据产业,高新区从政策、金融、人才、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抓起,通过建设数据平台、研发平台、孵化平台、金融平台等相关平台,完善区域大数据发展软环境,让大数据企业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好——


通过与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合作,高新区建立了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贵阳平台);


通过利用“贵阳国际人才城”打通与北京和上海的人才通道,高新区发展大数据有了强大的高端人才保障;


依托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高新区建立校企对接机制,建起“有效培训,就地转移”的快车道……


如今,高新区正在依托“7+n”朵云工程和全域公共免费无线wifi项目,促进政府及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引项目,形成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


在产业、政策的双重利好影响下,今年,富士康、绿地集团、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等企业巨头在高新区落户。


同时,按照“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招商转”的要求,一场“大招商”、“招大商”的战略部署在高新区迅速展开:围绕“两高一实”,主攻高科技、大项目;采取锁定目标招商、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十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招商;打好“科技牌”、“开放牌”、“政策牌”、“生态牌”、“人才牌”、“环境牌”和“基础牌”七张牌,吸引投资者。


在省、市主办的一系列重大平台招商活动中,高新区根据自身定位,加速引入中兴通讯智慧城市、食品安全云、金证科技慧城市研发应用中心、安维思数据中心、中电乐触云计算中心等65个大数据及其关联项目,大数据产业的土壤也已经初步成型。


原文:三区统筹 融合发展 缔造共赢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