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专车”会被叫成“黑车”扼杀么?

2014-12-27 22:04:05

【听杨姐说】


这两天刚刚体验了几回的“专车”却由于市场热捧和部分地区的行政打压而突然遭遇冰火两重天,甚至有人将“专车”与“黑车”划上等号。


这杨姐我就不明白了,以往咱们老百姓所说的“黑车”,不是指那种没有运营牌照——没有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办理任何相关手续,司机不纳税,公安局查不着,出了事自己扛却以有偿服务来拉活的非法运营车辆么?


但是现在,从滴滴专车上叫的专车,车呢其实是商务车,属于汽车租赁公司,不在马路上巡游,只能通过电话或软件召车,提供点对点服务,是由汽车租赁公司这个企业自主运营的车,而司机则作为劳务公司员工,仅提供驾驶服务,交通部门负责发放营运证,并被监管的人。


那么这是肿莫了?


先有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杨小溪称“专车”营运不合法;今天,上海交通委又回应称,未将打车软件专车定为“黑车”。上海市交通委黄晓勇处长在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则说,上海正在对非法客运情况进行整治,并非只针对打车软件。


上次发生奇葩的事,是发生在苏州,是今年4月前后。


当时是因为有媒体报道苏州市客管处下发通知,以强硬态度禁止司机使用“滴滴打车”等打车软件。当时杨姐采访苏州市客管处,客管处的意思是,不会封杀任何打车软件,只要打车软件愿意接入苏州市出租车电召平台,接受统一监管,随时都欢迎。


当时“滴滴”公司接受杨姐采访时说的是:那个统一电召平台的技术其实非常落后,没法实现大数据计算,然滴滴最核心的‘精准推送’和‘调度权’被阉割,当然,钱也要从电召平台上打来打去


但北京交委实行的是“只监管,不调度”的“北京模式”。嘀嘀打车所有司机注册信息提交至信息中心数据库,防止黑车进入;所有订单纳入统一平台记录,订单90秒之内由手机应用服务商自行分配调度;90秒后未被抢订单在平台内进行流转,手机电召订单纳入出租车公司考核。统一平台对每个订单全流程进行监控和记录,保留各项信息,以备查询和投诉、纠纷处理……


这次上海的情况我觉得也差不多。


其实从技术上看,专车比出租车还安全。为绳墨涅?


当咱们用专车发出叫车之后,滴滴的系统上就留下了:车牌号、车型、司机是谁,从哪里到哪里……等一些列信息。


据说截止今日,上海交通委共查扣12辆专车,其中5辆车驾驶员被行政罚款各1万元,剩余7辆车尚在调查取证中。


杨姐拿这件事去问滴滴公司,滴滴公司的回复是:


2004年4月公布的《道路运输条例》(国务院令406号)是目前道路运输管理领域具有最高效力的法规规范,其中对经营性道路运输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因此,准确地说,法律法规层面对“营业性道路运输”没有明确的定义。此次上海交通委套用所谓的“标准”来认定专车服务属于经营性道路运输服务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好吧,咱们再较真一下。


交通部新与出台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中规定:“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七座及以下乘用车通过预约方式承揽乘客,并按照乘客意愿行驶、提供驾驶劳务,根据行驶里程、时间或者约定计费的经营活动;同时,预约出租汽车的许可,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在《出租汽车经营行政许可决定书》、《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中注明,预约出租汽车的车身颜色和标识应当有所区别。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只能通过预约方式为乘客提供运营服务,在规定的地点待客,不得巡游揽客。


而且为什么上海的“风向”与中央的不一致涅:交通部在11月27日的记者会上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创新”——可见中央政府对于“专车”这样的新生事物是秉持这一种包容的态度。


好吧,今天既然说到了“黑车”就要说到“黑车”的出现背景,黑车不就是政府行政垄断下的一个畸形产物——公共交通运力不足的严重恶果么?


以北京的出租市场为例,北京出租车行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92年,北京市开始鼓励全民办出租;1994年又停止对新的出租汽车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审批,这时出租车牌照的价值开始体现;1996年,北京市对出租车实行总量控制,并使车辆产权从司机转移到公司手中,这种承包经营模式延续至今。就是这种垄断型下的稀缺资源,导致现在谁家有出租车牌照谁家就可以坐等收份子钱……


而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北京出租车的数量却还始终控制在6万辆左右,这一数字到2015年虽然扩充到了6.66万辆,但北京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2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1124.8万人,2014年根据社保部门的数据估算得出,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实际上已经接近了3000万,出租车够用么?家家都买车——难怪北京既拥有雾霾又是“首堵”。


没错,报纸、电视、网络不时的会报出人们因为乘坐黑车受到了人身、财物等方面的侵害,试问,如果市民出行随时随地都能打到正规出租车,还有谁选择价格高、安全差的“黑车”呢?


就6万辆,本来就不够,信息还不对称,也许有辆出租车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而滴滴打车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呢,专车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特殊需求:比如杨姐有个养猫的记者朋友,每次提着猫笼上出租车都会遭“白眼”,可是专车的师傅不会,专车的师傅还跟她聊天,聊猫。她就喜欢这种开心的愉快出行,整个路上都是高高兴兴的。


这次上海市交通委全盘否定了“专车”,那市民的现实出行需求又如何满足?而上海禁掉“滴滴专车”后,是不是要自己也来一个“叉叉专车”?亲,那这不就是为了……玛尼吗?


二米拖佛,上帝保佑,还好北京没有介末样搞……


原文:“专车”会被叫成“黑车”扼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