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履泰、伍秉鉴、严信厚、叶澄衷、秦润卿、盛宣怀、胡雪岩、唐廷枢、徐润、郑观应、周舜卿、周作民、陈光甫、徐新六、吴笔江、张公权、李馥荪、钱新之、刘鸿生、宋汉章、庄世平、荣毅仁、杨百万、袁庚、陈东升、马明哲、马蔚华、马化腾还有马云……
日升昌、怡和行、余大(还有瑞大、志大和承大)、中国通商银行、轮船招商局、信成、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南三行(包括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北四行(包括金城、盐业、大陆、中南银行)、太平保险、诚孚信托、中国银行、香港南洋商业银行、中信、飞乐股票、蛇口、五道口金融圈、92派、温州抬会、方兴钱庄、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集团以及腾讯、阿里巴巴……
不得不说的是,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中,这些人物或者符号所代表的中国民间金融,曾一度占据了金融业的主体地位。
它们不仅让钱变得更轻——亦即让人民获取/使用资金更为便利和快捷,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商品经济以及市场在中国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山西票号为主以及以上海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两次金融浪潮。如果说要想理解今日中国的由来,必须要读懂中国经济的变革。那么,要想读懂中国经济的变革,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民间金融的生长。
本书着眼于中国民间金融自山西票号诞生后的历史风云,通过山西票号、安徽典当、宁波钱庄、广东十三行、民国时期的“南三北四”,直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脉络,来挖掘中国民间金融在这百年来的传奇以及智慧,并热情赞颂它们在牟利的同时,坚守信誉,积极服务民众,扶持实体经济,力促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并联手对抗外来的金融霸权。
只是,民间的“非理性”因子,以及无时不在的“权重”压迫,让中国民间金融逐渐由主体走向了边缘,由地上转入了地下。尤其是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更让它毫无存在感。它的未来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又在哪里?
不给民间金融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空间,不建立一个“融富于民”的金融机制,人民手中的钱依旧没有“出口”,中国正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也很难找到融资的通道。这必将影响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行。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构钱轻和权重之间的关系。作者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民间金融一定会借助民营银行的再度崛起,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重新生发光辉。
出版人,知名青年新生态作家。现为蓝狮子企业研究院创意总监。主编有青年书《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以及小说《媒体这个圈》《她比时尚寂寞》《无所适从的荷尔蒙》。如今致力于中国商帮以及城市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