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一步错,步步错。可见,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你的收获才会跟努力成正比。填报志愿,高校及专业的选择也是这个道理,有些学生压线进名牌;有些学生超北大线却进了中大、超南大线却进了深大。他们成功的概率已经看出来了,如果他们将来的选择还发生类似情况的话,结果可想而知。
有句古语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以前入什么行业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知识的丰富,科技的进步。现在早已经到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诱惑与自制共生的新时代。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业,让人眼花?乱、目不暇接。离婚已经很常见,再婚的女人也能嫁个如意郎君。
同样,入什么行也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有改行的能力,只要“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就能“从容过生活”。打铁还需自身硬,你有足够的实力,有一定的基础,有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一样可以胜任很多行业。而技能单一的人将很难立足于社会,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辞职、跳槽很常见。要想在社会上如鱼得水,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有改行的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多面手。这样,才能选择当下,笑傲未来。
我对重点线上的学生在志愿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重大学轻专业。现在大学本科教育重基础轻专业,本科教育的重点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前大学的专业课程设计并不合理,近一半的大学生毕业即转行,且毕业的时间越长,主动或被动改行的人越多。因此,在大学主要把基础课目学好,就能满足毕业时择业的需要。
在我熟悉的人当中没转行的凤毛麟角,就连医学、师范、外语、建筑类特殊专业也有转行的。孩子高校的选择,只有一次机会,虽然学习是为了长知识,但高三学生的目的就是考取能力所及的大学,那么就不要浪费孩子来之不易的分数。选大学选专业同教育孩子一样,要面向未来,着眼于长远,而不是眼前。这样才能为大学毕业时的择业以及以后人生的发展提供好的基础。当然以后如何选择,又是一次次考验。
你在大学要努力提高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因为你将来参加工作,很可能要从事根本没学过的工作,这就需要你在实践工作中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吸收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第一学历差不多能决定人生档次了,大学同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人脉,不管什么专业都要尽可能挤进同考分匹配的大学,排名越高越好。
除非是自己极不愿意学或极没有实用价值的专业,如考古、历史、小语种、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如果孩子喜欢一样不要犹豫。
大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熏陶,氛围熏陶你,同学熏陶你。你在好学校,会学到更多课本外的有用的知识。还有句话叫: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也是这个道理。
名校毕业生成功的概率远高于非名校的,而且随着你踏入社会的时间越长,这些人脉对你的人生发展越重要,特别是到了三十岁以后(在同城工作的更重要,如果在高中学校所在的城市发展,高中同学也重要),甚至对你后代的成长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有利于你人生发展和生活最重要的两个人脉圈子,就是中学同学圈和大学同学圈。你的知己,你一生互相扶助的朋友,你平时放松娱乐的朋友,大多在这两个圈子里产生。
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的能力属于上游,那么你可能会付出的较多,对其他同学帮助会较大,得到他们的帮助会较少;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的能力属于中游,那么你可能左右逢源,能得到同学的帮助也能帮助到同学,混的也如鱼得水;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的能力属于下游,那么你得到的帮助可能较多,但心态不平和的话,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得不到同学的帮助
同重点线上的学生相比,可能线下学生的智力稍逊(这不是绝对的),那么就以兴趣来弥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之源、是迈向成功的基础。每个人的兴趣是各不相同的,这正所谓人各有志,你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但是以兴趣为主选择专业时要注意切合实际,也就是选择的专业要切实可行,不能架在空中楼阁之上。
八十年代大学生比占同龄人的百分之一,他们的素质就是百里挑一的。现在来看这百里挑一的人就要至少是重本才能有其基本素质,比如智商,情商,整体优秀程度等等。八九十年代中专毕业以上学历占同龄人群的比例才多少,更别说大学生了。扩招前全国高考录取率在30%左右,考上的是优秀的高中生和中上等,而且越往前比例越低,八十年代在百分之十左右,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增长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