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小伙高考失利上专科 工作5年成全国劳模

2014-12-24 09:56:47

如今又到了招聘季,无论什么学历的毕业生们都挤破头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这位神一般的师兄到底是如何实现逆袭?


无论是什么行业,从什么学校毕业,最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个行业努力付出。就算起点不如别人,但努力总会有回报。


凌晨1时,当大多数人进入梦乡,徐志标则穿起绝缘橡胶鞋,披上夜光条纹的橙色安全背心、拿着近20斤的工具包,走进4号线地铁隧道,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从凌晨1时到4时,他和3名伙伴将赶在清晨第一列列车开出前,完成地铁隧道中接触轨的检修。所谓接触轨,就算是每天都乘坐地铁上下班的市民或许也不一定会留意,这条轨道平行于地铁的铁轨,专为地铁轨道供电。


徐志标拿出检修要用的工具,林林总总10多样,不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就拿常用的扳手来说,至少有18种型号。走在轨道上,徐志标先徒手卸下接触轨的防护罩,拿起比他还高的测量尺进行参数测量,再对轨上的4粒螺丝进行加固。每晚,他要完成约500米的轨道检测,这样的动作要重复160多次。在这五年时间里,徐志标巡视了近310公里接触轨设备,相当于从广州走到汕尾的距离,可以说,四号线南沙区域东涌-金洲接触轨每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特性,徐志标是了如指掌。这天,他与2名同事分工合作,他一人负责一条轨道,另外两人负责同样长度的轨道。而当徐志标早早完成后,另外两人才完成了2/3。“不愧是劳模。”完成任务后,同事笑着调侃。


回忆起当年,徐志标十分感慨。他说,就连参加同学聚会,也觉得有些“抬不起头”,看到同学们上了心仪的重点大学,他自己只有羡慕的份。然而,当毕业后,情况却出现了转机。


然而,这样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源于徐志标的努力。在同事们心中,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徐志标,“拼命三郎”绝不为过。在最初进入地铁公司时,单单为了研究一个“隔离开关”,他就花了整整3年时间。徐志标说,隔离开关的线路十分复杂,当时新员工并不需要掌握。但经过他长时间的观察,老师傅们之所以能够很熟练维修,一眼就看出故障所在,秘密都在这个被称为“隔离开关”的大盒子中。


于是,他开始慢慢研究这个“大盒子”。一开始就是看,看熟了就开始拆,拆了再安装。当时,不少新同事刚开始上班,还没有习惯日夜颠倒的生活,一有空就抓紧时间休息。但徐志标却开足马力,每天都在研究。他的同事说,徐志标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一本《接触网850问》,被他翻阅得几乎快烂掉。


“我现在觉得真不好意思,刚工作时总是打扰老师傅,每天都会围着他们问。”回忆成长之路,徐志标“惭愧”地说。


还记得刚刚入职时,平时工余时间他就抱着书看。一个周六晚上,都快半夜12时了,徐志标发现有个问题没搞明白,就立刻打电话给他的带教师傅康千,对方此时已经是呵欠连连。“我们专业关联性强,如果不及时提问,接下来很多问题都搞不懂。”就是这种劲,才让他的技术提升非常快。


这位逆袭的小伙子徐志标说,无论是什么行业,从什么学校毕业,最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个行业努力付出。“就算起点不如别人,但努力总会有回报。”文/记者申卉


原文:小伙高考失利上专科 工作5年成全国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