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尼泊尔建筑背后的中国设计师——潘敏(高清组图)

2014-12-24 04:51:41

佛陀馆内的环幕影院


原标题:尼泊尔建筑背后的中国设计师——潘敏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琪):2014年10月,天竺圣迹·佛陀馆在中国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落成。天竺圣迹·佛陀馆由350户尼泊尔能工巧匠打造,分为尼泊尔风格群楼与覆钵式满愿塔两部分,总面积7500多平方米。佛陀馆的前身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搬迁至三亚后,经过二次设计,整体规模扩大为原馆的两倍。


出生于70年代的潘敏,长着一副80后的脸庞,心态也停留在了20出头,始终保持着探索求新的精神。从一个普通民用住宅设计师转型为宗教建筑设计师,潘敏笑称,自己一直在路上。


天竺圣迹·佛陀馆,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内与南山海上观音大殿毗邻而居。海上观音大殿的设计也是出自潘敏之手。据他自己介绍,常规的佛教大殿总是光线昏暗,给人一种沉闷肃穆的感觉,但将三亚的蓝天白云融入海上观音大殿之中,使得整个作品显得轻快、明亮,庄重之中又不失精雅。


潘敏称,这次佛陀馆的设计,较几年前观音大殿的设计完全不同:“从阴阳上来说,观音比较柔美一点,观音是女性化的,佛陀馆比较阳刚一点。从建筑风格上讲,观音岛包括圆通宝殿都是中式理念的,说到底还是一个中式的建筑。佛陀馆是世博会尼泊尔馆搬过来的,本身是一个异域的建筑。两者之间差得很远。”


尼泊尔,对于潘敏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而此次设计任务需要他在短时间内熟悉这个众神国度的文化内涵,并且将其精华浓缩于设计作品之中。尼泊尔籍设计师纳兰德拉·穆尔,被潘敏称为是“事半功倍的好伙伴”。谈起对穆尔的印象,潘敏说:“见到尼泊尔设计师本身比较兴奋,在世博会时尼泊尔馆是获得了最佳建筑奖。他本身对尼泊尔古建筑的专业知识基础很好。我们可以称其为古建筑,就是尼泊尔的传统建筑风格。他是一个水平非常高、水准非常高的建筑师。”


一贯秉承创新的潘敏,曾与多名国内外现代风格设计师合作过,但与国外古建筑专家合作,这还是第一次。当寻求创新的潘敏遇见遵循古典的穆尔,难免会有意见相悖的时候,但是基于对设计理念的相互尊重,再加上尼泊尔人天生的温顺性格,一切异议都能轻松化解,“比如说我这边要开一个影院,他一开始觉得不好,觉得这种东西太现代了。后来被我们说服了。场馆具备哪些功能,我们是要求尼泊尔建筑师跟着我们的要求走的,甚至于根据地形什么的。建筑风格的理念我们以尽量原汁原味的体现尼泊尔风格为主。”


为了更深刻理解尼式建筑风格,潘敏前后四次亲身赴尼,每次都会对这个国家有不同的感受,正如当地居民自酿的奶白色米酒,清淡醇香,品味之后意犹未尽,“尼泊尔建筑的风格从三、四百年以前保留到现在。它们的历史不是非常长,但是这种雕刻,包括砖,几百年一直是这个风格,一直延续到现在。尼泊尔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纯粹保留了本身的建筑风格。而且它也没遭到过多大的破坏,完整的保留了以前的风格,非常漂亮!”


身为设计师的潘敏,尼泊尔给他的设计灵感却是从生活态度中得来的。尼泊尔给他的感受是;虽不富有,但很快乐。而现在的中国人效率太高,活得太匆忙,以致即便是在旅游或是度假都没能停下脚步歇一歇。所以他把他所看到、感受到的那个休憩的平台复制到了佛陀馆,“巴德岗有个很大的台阶,有很多尼泊尔人坐在台阶顶端,我当时是去拍照的,上午去拍的。拍完就去游览了,下午又逛回来了,看到他们还坐在那里。闲坐,坐了一天。跟泡咖啡馆是一个概念,吹吹风、看看人,就呆一天。这种笑容我个人称为旅游区笑容,就是说大家都很没有理由的开心。”


于是在潘敏的笔下佛陀馆的佛塔两侧增加了两个复刻版的巴德岗神像台阶,他解释说:“我们希望把整个佛陀馆的气氛搞得跟尼泊尔当地差不多,我们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希望尼泊尔这种纯朴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在三亚也展现一下。最主要的就是把那种慵懒的、夏日午后的感觉带到三亚来。”


潘敏正在以建筑为载体传播尼泊尔的文化,努力将尼泊尔的佛教建筑、宫殿建筑以及民居建筑融会贯通,并将尼泊尔独特的装饰艺术和表现手法高度浓缩在天竺圣迹·佛陀馆当中,他试图将一个生动艳丽、充满具象性的尼泊尔文化读本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原文:尼泊尔建筑背后的中国设计师——潘敏(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