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12月16日,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量万人”“唯分数论”等弊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从实践看,高考“牵一发动全身”,单一维度、单个领域的改革很难取得较好效果。此次高考改革方案不再“零敲碎打”,强调系统设计,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与公众对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期待相比,新方案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公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明确,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和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等6项全国性加分。
辽宁本溪高级中学87名体优生加分,河南漯河高级中学74名考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被加分……今年曝光的多起高考加分涉嫌造假事件,令公众对“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等乱象疑虑重重。此外,体育加分政策的作用更令人担忧:考前突击过关,考后丢在一边,很多体优生体育素质不高,甚至比不上普通学生。
今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要求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用3至5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以达到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现实是,在现有的行政体系下,教师往往“逆均衡”流动。薄弱学校的中青年教师一旦被评为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经常被名校“挖墙脚”。
“师资不均衡,教育均衡就是一句空话。”殷飞认为,校长行政级别不同、老师所属学校各异是师资均衡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当前,江苏、福建等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为教师均衡交流破除了制度障碍,期待这样的改革举措覆盖面更广一些。
足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足球作为体育必修课、到2017年建成2万所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200个高校高水平足球队……今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校园足球“升级版”令人瞩目。
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专家认为,大力实施校园足球“升级版”的关键,一是教育、体育等部门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突破资金、场地、师资、赛事等瓶颈;二是改革学校体育,让孩子学会足球等一两项伴随终生的运动技能,真正发挥好体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新华社记者凌军辉、刘奕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