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高三家长:不以孩子成绩论“英雄”

2014-12-22 12:06:42

今年十月初,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孩子学校自习课陪读,在教室里,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学习氛围。教室外的走廊上鸦雀无声,教室里的学生们都在独自忙碌着学习,偶见有女生拂下头发,表面上看学生们静静坐在那里不动,可仔细看他们都是不停地忙碌着,都在上演着的“独幕剧”。我只听得到翻动书本的声音和笔尖在纸上留下的“沙沙”声,很美妙,听得我入了神,此时此刻,仿佛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等回过神来,抬眼一看,教室后方提示版上几个大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拼搏,坚持,平常心,虽然简简单单几个字的鼓励,却涵盖了一名高中生三年学习思想。细细品味一下,不简单啊!孩子们也真不容易啊!也正是这次陪读,让我这个家长在讲堂上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要狠狠地反思一下了,我以前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法固然好,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为什么总是操之过急呢!


以前,在我的家里,为了孩子学习,我和她妈妈承担了孩子一切生活琐事,我们成了“保姆”、“洗衣机”、“电饭”煲,导致孩子在生活中动手能力很弱;在孩子空闲的时候,我又变成了“直升机”,盘旋在孩子的头顶,喋喋不休,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每天一天天疲惫,导致生理出现问题,我却没能及时干预,结果不得不去看医生,这时我们只好变成“洗碗机”。


孩子处在学生时代,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自信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引导、激励、平常心。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一是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不仅仅是考一所好大学,还要立志做一个优秀的人;二是逐步改变自己家长制作风,让孩子与我之间沟通顺畅,基本没有距离感,遇到孩子回家讲她在校的所见所闻时,我尽量做一个倾听者,让她自己评价,如果她说的有失偏颇再行引导;三是针对独生子心理脆弱的特点,及时关注她的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我经常通过讲自己和她熟悉的家族成员的亲身经历及时干预她;四是家长身体立行,身先垂范,孩子在家写作业,我也时常拿孩子语文、历史教材读一读,让她感到我对学习的关注,等她闲下来就和她探讨学习内容,力图在家里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激励,孩子就不能生存。为此我想尽各种办法激励孩子的成长,因为激励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习再困难也不怕了。


为了激励孩子,我除了购买几本她喜欢的名人传记,还在微信上加了《好家庭》《企业家俱乐部》的订阅,找到好文章就给就孩子读,并引出话题,让她发表感想;每次开家长会回来,只要有老师表扬她哪怕就一句话,我都夸大了赞扬她,目的让她亲近老师,增加课堂听课发言的积极性;在我的激励下,孩子学习动力也足了,做题慢、背诵记不住等问题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学习好固然可喜,但是学习再好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当科学家,成功的路总有千万条,成功难于复制,所以家长和学生都要有一颗平常心,把孩子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


一直以来,孩子成长并没有大的问题,而是我这个家长出现了大问题。是我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对孩子抱有“以成绩论英雄”的偏见,教育过程存在“拔苗助长”的倾向。由此可见,作为家长,心要宽,有容乃大,拥有一颗平常心至关重要。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两起高中生不堪学习压力跳楼自杀的事件更让我坚信,家长和孩子都要有一颗平常心何其重要。联想到我以前对孩子连续考试没有考好,我就先于孩子气馁了,我还对孩子说长论短,实为惭愧。长此以往,孩子信心大失,人生后患无穷,忌之!戒之!


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要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显得很重要,但是,我想我要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身体健康、同学交往等问题,努力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帮助解决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孩子犯错误也要循循善诱,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者:赵也丁)


原文:高三家长:不以孩子成绩论“英雄”